作者 孙永伟 博士
DFSS六西格玛设计黑带大师
TRIZ五级大师
(一)从《中国科学报》的联合署名文章说起
2023年3月10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了由25位科学家、企业家们联合署名的文章,《屈从论文,难下工厂,“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转》的文章。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3/373564.shtm或微信文章:屈从论文,难下工厂,“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转)
文中指出,长期以来“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泛泛而言,理科的对象是科学研究,而工科的对象是工程、产品,对于他们的差别,我在(原创 | 科学、技术、工程、产品、应用各有规律-不能以科研的方法搞技术,也不能以技术的方法搞科研,也不能以搞技术的方法搞产品)一文中有更加详细的阐述。也谈到理科与工科工作性质决定了对他们的考核方式不可能是一样的。《中国科学报》联合署名文章中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以考核理科的方式来考核工科,确实不能采用这样一刀切的方法,以简单的数论文数量的方法来统一考核。
但我又认为工科应该理科化,而且越高水平的工科越要理科化。
(二) 高水平的工科问题需要理科知识
我多年来,一直在企业一线运用先进的研发方法论指导研发团队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研发、设计、生产、应用等各个环节,可以说绝大多数是工程问题,也就是工科问题。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工程师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或者比较浅显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当我们在解决一些高难度的问题的时候,往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非常深入的分析,这就要深入去挖掘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这也是解决众多工程问题的重点,也是我们过去成功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关键,难度非常大,运用经验及浅显的专业知识往往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借助了方法论工具如因果链分析等来进行逻辑推理,但即便如此,我们发现没有扎实的理科基础不能有效地进行分析工作。要找到更深层次的真正原因除了掌握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不是文章中所说“工科不似理科,它重在有限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彻底探究问题背后的原理。”如果无法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就无法找到真正的问题,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什么头绪,有时候即使解决了问题,也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也成了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过一段时间之后问题又会重复出现。而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必然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原理,知道问题产生的机理,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没有一定的理科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们认为高水平的工程师一定是具有深厚的理科背景,高水平的工科生同时也一定是高水平的理科生。达到这种水平的路径可能不一样,有可能是工科生去学习理科的知识,也可能是理科生去掌握更多的工程实践,但最终的理科工科融合的效果是相同的。
另外,越高难度的”工科“问题越需要有深度的”理科“,甚至是基础科学的突破。我们国家面临着许多问题看上去都属于工程问题,以目前广受关注的高端光刻机、芯片制造、航空发动机、触觉传感器等问题为例。这些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但需要广泛的工科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的突破。这也难怪华为任正非呼吁:“搞芯片光砸钱不行还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可见理科知识在解决工程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三) 工程团队需要理、工兼备
但受制于个人有限的知识,某个人不太可能兼具工科和理科的广度和深度,但在解决某些困难的工程问题的时候,必然需要同时具备工科和理科知识,我们建议在组建团队的时候,要兼顾具备理科知识的人员和具备工科知识的人员,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团队,不可偏废。
(四)结语
总之,1)不能以考核理科的方式来考核工科;2)应该鼓励工科人员掌握更多的理科知识,特别是高水平的工科人员更应如此。3)在组建团队解决困难的工程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理科和工科的合理搭配。